環保新聞 NEWS

因應氣候變遷 強化調適能力 環保署與國衛院及北市環保局合作進行病媒蚊調查與防治

2021-12-17

氣候變遷加劇,改變蚊子在環境分布,病媒蚊傳染病如登革熱及屈公病的防治工作更為重要,也是我國氣候變遷調適很重要一環。今(17)日環保署、臺北市環保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簽署「氣候變遷調適-病媒蚊變遷與推估」合作協議,三方就氣候變遷調適政策、行政運作資源及研究技術進行合作,強化因應氣候變遷下蚊媒防治工作。

依據疾管署資料,今年本土登革熱及屈公病的病例為零,僅境外移入13例。環保署表示,國人不能輕忽,登革熱及屈公病並非本土傳染病,若有境外病例帶入,經由埃及斑蚊或白線斑蚊傳播,就可能造成本土傳染風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8月發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我國氣候變遷科學團隊亦同步推估未來各地高溫36℃以上及暴雨情形會增加,夏季長度從目前 130 天增長為 155-210 天。由於溫度是影響病媒蚊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氣候變遷對於蚊媒傳染病帶來的風險必須及早因應。

環保署表示,本次與臺北市環保局及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合作協議,主要合作內容包括病媒蚊調查系統發展研究、使用氣候變遷資訊研究未來病媒蚊分布變化、氣候變遷下病媒蚊變遷致使健康衝擊與調適研究。由國衛院負責蚊媒傳染病防治技術及推估研究量能,臺北市環保局提供行政運作資源並融入防疫應變體系,環保署則提供適當經費並結合氣候變遷調適及蚊媒傳染病防治政策。

由於一點潮濕積水就可能孳生病媒蚊,負責清理工作的環保機關2016年起每年動員上百萬人次進行清除,然暴雨與夏季拉長等氣候變遷也影響疫情,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表示,過去防疫策略倚賴歷史資料,然目前手上的資料已不符現在狀況,本次合作將以氣候變遷科學及風險評估資訊,進行病媒蚊分布受氣候變遷影響調查及情境推估,藉由國衛院專業研究技術有效監測,精進地方環保機關環境清理效能並預警防疫應變,提升我國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的韌性,亦保障全台國民的健康。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指出,在全球增溫狀況下,預估2085年50至60%全球人口將暴露在登革熱的風險中。因此登革熱防治為國家應變氣候變遷行動中健康議題的重要課題,行政院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中,登革熱防治是健康領域很重要項目之一。登革熱及屈公病是環境病,「巡、倒、清、刷」是基本功,為有效清理孳生源,必須精進防治作為,包括社區民眾衛教、病媒蚊監測及第一線人員能力建構

臺北市環保局劉銘龍局長表示,過去清潔隊只知道以撿垃圾、通水溝、噴藥,但若能了解蚊子從哪裡來、其生命週期等才能有效掌控蚊蟲密度、找出重點噴消地點對症下藥。自從2020年3月成立北市蚊媒監測中心,以「科技防疫、智慧防蚊」方式進行登革熱病媒蚊密度監測工作,全面E化監控病媒蚊後,北市可說是「開了天眼」。目前北市在6個行政區,包含社子島、陽明山、內湖山區等進行主動監測,以掌握蚊蟲密度、鑑定蚊蟲種類,更在台北、南港兩車站監測分布在南部的埃及斑蚊是否已因氣候或高鐵在台北落地生根,目前確定沒有。劉銘龍建議引進至全台各縣市,讓防治可以更上一層樓。

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首席顧問陳錦生教授表示,2016年以成立防治中心後,讓病例從2015年登革熱疫情從全台4萬例降到0,但登革熱突破「濁水溪防線」,2017、2018開始有北部病例的現象國衛院相當重視。因為全球增溫、全球化,病媒蚊密度與分布已有變動,因此積極開發各種調查,建立適合台灣使用的資料,將病媒蚊分布與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與預測,盼做好超強部署,預防重於治療。

國衛院蚊媒防治中心黃旌集博士說明未來工作重點,包括建立台灣重要病媒蚊監測系統,於交通樞紐及重要地區進行病媒蚊監測,並將於北、中、南各選取一海拔穿越線進行調查,以瞭解氣候變遷對重要病媒蚊海拔分布的影響。

1217「氣候變遷調適+病媒蚊變遷與推估」合作協議簽署活動-1.jpg

「氣候變遷調適+病媒蚊變遷與推估」合作協議簽署活動

1217沈志修副署長聽取病媒蚊相關介紹-1.jpg

沈志修副署長聽取病媒蚊相關介紹


L
O
A
D
I
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