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新聞 NEWS
從農田到餐桌,友善農業環境防治非點源污染
2021-03-06
環保署呼應歐洲綠色新政「農田到餐桌(Farm to Fork)」的精神,減少化學農藥、化學肥料與抗生素使用,於110年3月5日假桃園市復興區辦理「友善農業環境防治非點源污染」之推廣活動,邀集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在地產銷班和農友一同共襄盛舉,加入友善農業環境的行列。透過本次活動,提倡農民合理化施肥及水質保護的觀念與行動。
隨著氣候環境變化愈加劇烈,自然資源日益稀缺,在降雨分布不均的臺灣,水是十分珍貴的資源,尤其水庫是臺灣很重要的水資源來源之一。若水庫上游農業所使用的肥料與農藥過多,隨著降雨沖刷流入水庫,將導致水庫集水區常面臨到水質優養化的問題,影響到供水的成本和穩定。
根據109年試驗成果,農作物搭配微生物菌劑使用,可促使作物有效吸收營養鹽生長,故可減少化學肥料使用,及降低農業逕流水含氮、磷營養鹽濃度污染;反之,過量施肥會造成作物嚴重肥傷,且隨著施肥量增加,田間入滲水及逕流水氮、磷等物質濃度也隨之增加,而增加水體水質負荷。因此環保署於110年選定位於桃園市石門水庫上游3處農地,以微生物菌進行紅肉李、火龍果及竹筍等作物現地耕作試驗,同時進行土壤與環境水體分析,進一步進行實場之驗證。
本次活動並結合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廖麗玲博士帶領80名農友動手製作光合菌之外,也邀請農友進行光合菌應用於不同作物如葉菜、水果、有機農業等實際使用經驗分享,讓更多農友瞭解使用光合菌的好處,不僅能減少化學肥料及農藥使用,亦能節省支出、增加產量及收益,同時降低下游水體污染,提升水庫水體水質。
環保署期待透過本次微生物養成培訓班的活動,促使農友具備友善農業環境的思維與能力,也呼應歐洲綠色新政「農田到餐桌(Farm to Fork)」的精神,減少化學農藥、化學肥料與抗生素使用,共同守護我們的水環境,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友善農業環境防治非點源污染推廣活動大合照
生物資材應用解說及交
農業非點源污染現地試驗情形
Tag:新聞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水保處